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現發布《2022年建德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綜 述
建德市堅決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重點,深入實施“生態立市”重大戰略,抓好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不斷擦亮生態底色,環境質量持續穩中向好。我市被評為2021年度美麗浙江優秀縣市、美麗杭州優秀縣市,五水共治工作位列杭州各區、縣(市)第一,二次捧獲“大禹鼎”銀鼎。2022年榮獲“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維管理考核優秀縣市”稱號。
生態環境狀況
一、水環境
(一)飲用水源
全年縣級集中式新安江水廠水源地和備用白嶺坑水庫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二)江河水系
全年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優秀,7個縣控以上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達標率100%,優于Ⅲ類比例100%,其中Ⅱ類水質斷面占比87.5%,Ⅲ類水質斷面占比12.5%。
二、大氣環境
(一)環境空氣質量
全年主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49天,優良率95.6%。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分別為6、25、23、39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年均濃度為0.7毫克/立方米,臭氧(O3)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第90百分位數136微克/立方米。
(二)酸雨
全年酸雨率15.6%,pH值范圍為4.4—6.3,年均值為5.8,根據酸雨污染程度分級標準評價,我市屬于非酸雨區。
(三)降塵
全年主城區降塵量1.2噸/(平方千米×30天),同比下降0.05噸/(平方千米×30天)。
三、固體廢物
(一)城鎮生活垃圾
全市生活垃圾收集量11.29萬噸,同比減少0.95萬噸,處置量11.29萬噸。
(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1.13萬噸,同比減少3.25萬噸。固廢綜合利用量31.09萬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0.04萬噸),貯存量0.02萬噸,處置量0.06萬噸(其中處置往年貯存量0.001萬噸)。
(三)危險廢物
全市工業企業危險廢物產生量4.67萬噸,利用處置量4.64萬噸(其中利用處置往年貯存量0.11萬噸),貯存量0.14萬噸。
四、聲環境
全年主城區各類聲環境功能區噪聲均達到相應功能區標準,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晝間等效聲級57.2分貝,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均值64.3分貝。主要影響聲源為交通噪聲和生活噪聲。
措施與行動
一、大氣污染防治
一是狠抓工業點源防治。推進工業廢氣治理,以高效收集、高效處理為重點,不斷深化化工、橡膠、合成革等重點行業深度治理,完成22家揮發性有機物整治提升、2家惡臭異味專項治理和1家無組織廢氣排放治理任務。全面完成海螺、紅獅、南方等三家水泥熟料生產企業年度超低排放改造任務,其中海螺水泥在省內率先完成超低排放二階段改造,氮氧化物排放穩定在50毫克/立方米以下。推進星宇炭素“綠島”項目建設,推動區域性廢活性炭集中處置再生。繼續推進工業爐窯深度治理,完成2家碳酸鈣企業共7臺爐窯關停轉型和3家鑄造企業深度治理。二是強化城鄉面源治理。深化環境空氣質量協同管控機制,動態更新污染源、責任、措施三張清單。強化督查巡查和通報排名,加大餐飲油煙、工地揚塵和露天焚燒等城鄉排氣治理。2022年累計交辦處置各類面源問題1986處。三是數字賦能大氣治理。結合礦山和碳酸鈣行業整治、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等工作,推進視頻、空氣微站和工況監控安裝。在杭州地區首個試點道路霧化噴淋降塵,完成4.5公里共70套噴淋系統建設。數字治氣相關做法在省政府專報、《美麗浙江》刊登,并獲得省、杭州市有關領導批示肯定。四是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完成2021年度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全面掌握全市溫室氣體變化情況。開展重點行業碳排放數據核查。積極開展第二批省級低(零)碳鄉鎮和杭州市第二批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申報,蓮花鎮成功入圍省級低(零)碳試點鄉鎮。
二、水污染防治
一是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完成新安江水廠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勘界定標工作,完善保護區矢量數據,明確邊界和管理范圍,在重要點位設立統一規范的界樁及標識,并進行保護區電子圍欄建設;推進千噸萬人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規范化管理。二是推進“零直排區”建設。完成主城區污水主干管建設13公里,完成新建雨水管網3.1公里和雨水管網提標改造7.5公里;完成5個鄉鎮“污水零直排區”提質擴面工程;完成金谷小區、月亮灣小區、洋安家園、碧江花苑、清源新居等小區零直排建設。三是開展省控斷面走航監測。完成省控斷面走航排查及“一點一策”方案編制,落實相應整改要求。四是深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標準化運維全覆蓋,建設改造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0個,完成提升改造項目竣工驗收35個,完成農污零直排村建設6個;創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指導員制并獲杭州市主要領導批示肯定。
三、固廢、土壤、輻射和噪聲污染防治
一是持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落實土壤環境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風險隱患排查、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報告、自行監測等制度,23家重點單位實現全覆蓋。嚴格執行收儲前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通過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審地塊14塊。二是提升危險廢物監管水平。落實危險廢物全過程管理,確保危險廢物從產生到利用處置100%安全。開展二污普產污單位動態更新,推動固廢信息網上監管,實現信息上網1103家。嚴格落實危險廢物重點企業分類管理和轉移聯單制度等規范化管理要求。三是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完成四大類55項指標、四張清單任務以及創建三星級“無廢城市”的申報工作。根據全省細胞評估體系指南的下發,我市對標對表,繼續開展22類全域無廢細胞建設,“無廢鄉村”“無廢家庭”的細胞類型實現社會全域的參與動員,全年共成功創建“無廢細胞”69個。四是不斷強化放射源管理。所有輻射單位持證經營,實行持證上崗。制定輻射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完成輻射企業全面摸排。督促企事業單位完成年度輻射數據核查問題整改,整改問題70余個,整改率100%。五是加強噪聲管理工作。開展中高考期間“綠色護考”專項行動。加強夜間施工管理,全年核發建筑施工夜間作業許可85件。
四、生態文明建設
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細化省、杭州市目標,全面完成各項考核任務。緊扣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35項創建指標,全力推進各項任務。推動大同鎮、欽堂鄉葛塘村開展有機食品生產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示范村試點建設工作,全國首個有機村葛塘村“有機食品生產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示范村”建設總體規劃(2021-2025)順利通過專家評審,截至目前共創建8家國家級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全力做好長江經濟帶大保護和“綠盾2021”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完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例磋商7起。積極開展全域生物多樣性網格化調查工作,并推動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建設,開展各類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活動。
專項工作
一、環境法治建設
全年環境違法行政處罰案件90件,處罰金額341.69萬元,其中輕微違法行為免于處罰20件。未發生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件6件,完成63家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環境重點管理單位環境責任保險簽訂11家。
二、環評審批服務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嚴格落實承諾審批時限,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杭州市產業園區“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改革實施方案在建德的實施進度,保障完成建德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塊)轉型提升規劃環評。全年建設項目環評審批110件,“區域環評+環境標準”備案10件,環境影響后評價備案2件,登記表備案130件,排污許可證審核發證99件。
三、環境執法監管
開展重點源的日常監察工作,現場檢查企業1360家,出動人次3299人次,發現隱患數量419個,出具監察意見書22份。開展23個典型行業排污許可證質量檢查,共完成121家排污許可持證單位質量審核。完成58家許可證執行報告內容規范性審核。
四、環境信訪和提議案
全年受理信訪376件,辦結率100%,回復率100%,滿意率95%以上。辦理各類提案議案17件,滿意率100%。
五、環境監測
全年獲取水、氣、噪聲等常規數據8萬余個,區域大氣環境數據管理應用系統數據55萬余個,省控地表水交接斷面監測系統數據5.2萬余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系統數據3.2萬余個。定期發布環境空氣質量日報和預報365份,污染源及飲用水信息公開簡報4期。完成省控空氣站設備更新和電子圍欄建設,新安江水廠水質自動監測設備更新、噪聲自動站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六、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全年完成企業清潔生產審核20家,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63家,低碳產品認證1家,綠色產品認證5家。
七、環境宣傳教育
圍繞世界環境日主題,突出生態文明示范市創建、無廢城市創建、污染防治攻堅戰等各項工作,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廣場聯動咨詢宣傳、環保公眾設施開放、環保業務專家講座、社區宣傳等活動40余場次,營造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良好輿論氛圍。開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聯動宣傳咨詢、“保護生物多樣性 ”小朋友有“畫”說、環保公眾設施“云”參觀、“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環保宣傳進社區、“環境保護法”共享法庭等10余個專項宣傳。設立新聞專題專欄,開展廣場聯動咨詢宣傳、環保公眾設施開放周、企業講座、社區宣傳等活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多綠系列創建工作。2022年,創建杭州市級綠色學校2所,建德市級綠色醫院2名。